綠色建筑指的是在全壽命周期內,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、減少污染、為人們提供健康、適用、高效的使用空間,較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就是綠色建筑。綠色建筑技術注重低耗、高效、經濟、環保、集成與優化,是人與自然、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利益共享,是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手段。全球氣候暖化、資源能源短缺、生態環境惡化,遵循碳循環的概念已經成為必須要應對的問題,在建筑方面的對策是以低碳為導向,發展循環經濟、建設低碳生態城市、推廣普及低碳綠色建筑。讓低碳建筑走入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,整體提升我們的健康福祉。
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國家標準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》GB/T50378-2019,推動城市的綠色建筑發展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是綠色建筑評價的首要前提,結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氣候、環境、資源、經濟和文化等特點,對建筑全壽命期內的安全耐久、健康舒適、生活便利、資源節約、環境宜居5類指標等性能進行綜合評價。
從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截至2019年底,全國累計建設綠色建筑面積超過50億平方米,2019年當年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到65%。全國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累計達到2萬個,建筑面積超過22億平方米。國內典型的綠色建筑有:1.上海世博軸工程,2010年上海世博會最大的單體工程,工程總建筑面積25.2萬m2,總造價近30億。世博軸工程首次采用了超大規模“陽光谷”結構,應用生態設計理念,應用了生態農業景觀技術,能有效隔熱,使建筑能耗降低25%以上。2.北京鳥巢,“鳥巢”外形結構主要由巨大的門式鋼架組成,共有24根桁架柱。場地外殼采用可作為填充物的氣墊膜,使屋頂達到完全防水的要求,陽光可以穿過透明的屋頂滿足室內草坪的生長需要。同時,對大面積窗戶也將做外遮陽處理,以全面提高建筑物的節能水平。3.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,建筑面積90多萬平方米,新增機位99個;航站樓的設計整體運用景觀湖系統,這個系統以景觀湖為核心,利用湖體作為積蓄利用的中心,整個系統主要由雨水收集、中水處理回用、湖水水質保障等子系統組成。此外,充分利用外幕墻和屋蓋的遮陽處理,以減少陽光輻射對室內耗能的影響。這些設計策略都表明了建筑設計新的方向和新的變革,T3航站樓設計是有利于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。
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設計將引領建筑業的發展方向。